永州市万年长

夏季雨后常出现彩虹,它的形成与阳光、水滴有何关系?背后的光学原理科普

2025-07-31 07:58:01 浏览次数:0
详细信息

折射、反射和色散。以下是详细的科学解释:

1. 关键要素:阳光与水滴 2. 核心光学原理:折射、反射与色散 3. 彩虹形成的具体过程(以主虹为例)

想象一束阳光照射到一个球形水滴上:

第一次折射: 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滴表面时发生折射。白光被色散成不同颜色的光,紫光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 内部反射: 色散后的光线到达水滴的后内壁。由于水与空气的界面,光线发生一次全内反射第二次折射: 反射回来的光线再次到达水滴的前表面(靠近观察者一侧),再次发生折射,从水滴射出,进入空气。 光线汇聚与观察: 4. 为什么彩虹是圆弧形? 5. 霓(副虹)的形成 总结关键关系与原理 要素 作用 阳光 (白光) 光源,提供需要被分解的光谱。 球形水滴 充当天然的“三棱镜”和反射镜,实现折射、色散和内部反射。 折射 光线进出水滴时改变方向;不同颜色光折射率不同导致色散内部反射 主虹一次反射霓两次反射,将色散后的光线“转向”观察者方向。 色散 白光分解成七色光谱的核心原因(紫光偏折最大,红光最小)。 特定角度 只有特定角度(主虹42°,霓51°)射出的光线最强,形成可见的彩色光带。 观察者位置 必须背对太阳,才能看到特定角度上水滴汇聚的特定颜色光。

因此,夏季雨后彩虹的出现,是阳光穿过空气中大量悬浮的球形水滴时,经历精确的折射、一次或两次内部反射、再次折射并发生色散后,特定颜色的光线以特定角度汇聚到观察者眼中形成的壮丽光学现象。这完美地诠释了光的波动性和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