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详细科普一下板块运动如何引发地震,以及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形成机制的关系。这是一个地球动力学的核心问题。
核心结论: 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约95%)都是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由于板块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力导致岩石突然破裂、错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热对流是驱动板块运动的根本原因。
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发生的舞台
地球像一颗洋葱,由同心圈层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 最外层: 薄而坚硬,像鸡蛋壳。
- 厚度不均: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0-50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主要由密度较小的花岗岩类岩石组成;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5-10公里),主要由密度较大的玄武岩类岩石组成。
- 直接关系: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内。这里是岩石最脆弱、应力最容易积累和释放的地方。
地幔:
- 中间层: 体积和质量最大的一层,约占地球体积的84%。
- 上地幔顶部: 与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是刚性、脆性的,可以发生破裂(地震)。
- 软流圈: 位于岩石圈之下(约100-200公里深度)。这里的岩石处于接近熔融的高温高压状态,具有塑性,可以像粘稠的糖浆一样非常缓慢地流动。关键作用: 岩石圈板块就是在相对“软弱”的软流圈上“漂浮”并移动的。
- 下地幔: 更深、更热、压力更大,物质状态更致密坚硬。
地核:
- 最内层: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外核: 液态,剧烈的对流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 内核: 固态,极高的压力使其保持固体状态。
- 与地震关系: 地核本身不直接产生构造地震(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但地震波穿过地核传播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地核结构的重要信息。
关键概念:岩石圈与软流圈
-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部分。它不是一整块,而是被分割成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板块运动的主体就是岩石圈板块。
- 软流圈: 位于岩石圈之下,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层。它为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提供了“润滑”的基底。
二、 板块运动:地震的驱动力
地球内部(主要是地幔)存在热对流。地核的热量加热地幔底部的物质,使其密度降低而上升;上升到接近地表的较冷区域后,物质冷却、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缓慢的环形流动(对流)。这种巨大的热引擎驱动着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与地震机制
板块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根据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边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特定的地震发生机制和断层类型:
分离型边界:
- 运动方式: 两个板块相互远离。
- 典型位置: 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大陆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 地质过程: 软流圈物质上涌,填补空隙,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板块被向两侧推开。
- 地震机制:
- 板块被拉开的张力作用在脆性的岩石圈上。
- 岩石在张力下发生正断层活动:上盘(断层面以上的岩块)相对于下盘(断层面以下的岩块)向下滑动。
- 当岩石承受的拉张应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就会突然断裂、错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 地震特点: 多为浅源地震(深度<70公里),震级通常中等或较小。
汇聚型边界:
- 运动方式: 两个板块相互靠近、碰撞。
- 典型位置:
- 大洋板块 vs 大陆板块: 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太平洋西岸的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美洲西岸的秘鲁-智利海沟)。这是地球上最强烈地震的主要发生地。
- 大陆板块 vs 大陆板块: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相互挤压、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 大洋板块 vs 大洋板块: 一个俯冲到另一个之下,形成海沟和岛弧(如阿留申群岛、马里亚纳群岛)。
- 地震机制:
- 俯冲带:
- 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巨大的摩擦力使它们“锁住”。
- 板块持续运动,应力(挤压力)在接触带不断积累。
- 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接触带(俯冲断层)突然破裂、错动。
- 通常发生逆断层或逆冲断层活动: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上滑动(即板块发生剧烈的上下错动)。
- 这种错动释放的能量极其巨大,常引发特大地震。
- 大陆碰撞带:
- 两个大陆板块猛烈挤压,地壳被强烈压缩、褶皱、增厚并抬升。
- 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岩石圈内部或沿主要断裂带会发生破裂和错动,形成逆断层或走滑断层,引发强烈地震(如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
- 地震特点: 震源深度范围广(浅源、中源、深源地震都有,俯冲带最深可达700公里),震级可以非常大(Mw 9.0+),破坏力极强。环太平洋地震带(“火环”)就是主要由俯冲带构成的。
转换型边界:
- 运动方式: 两个板块平行于边界相互错动滑动(剪切)。
- 典型位置: 转换断层(如连接大洋中脊的断层)、大陆上的大型走滑断层(如美国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中国的阿尔金断层)。
- 地质过程: 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只是侧向滑动。
- 地震机制:
- 板块沿着边界发生水平剪切运动。
- 由于摩擦,板块边界被“卡住”,应力(剪切力)持续积累。
- 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断层突然解锁,发生水平错动。
- 形成走滑断层:断层两侧的岩块沿着断层面水平方向相对运动(可以是左旋或右旋)。
- 错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 地震特点: 多为浅源地震,震级可以很大(如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Mw 7.9),破坏集中在断层沿线。
板内地震
除了板块边界,板块内部也可能发生地震,但强度和频率通常低于边界地震。原因包括:
- 古断裂带再活动: 板块内部古老断裂带在区域构造应力(可能由远处板块运动传递而来)作用下重新活动。
- 局部应力集中: 地壳的不均匀性(如存在硬块体)导致应力局部集中并超过岩石强度。
- 其他地质活动: 火山活动、陨石撞击等也可能引发地震,但占比很小。
三、 地震形成机制:弹性回跳理论
解释构造地震最经典的理论是弹性回跳理论:
受力变形: 板块运动产生的巨大力量(拉张力、挤压力、剪切力)持续作用在岩石圈(特别是板块边界或断层带)上。
弹性应变: 岩石具有弹性,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
弹性变形(就像用手弯曲一根木棍),岩石内部积累了巨大的
弹性应变能(势能)。此时断层两侧的岩石被“锁定”,没有相对滑动。
应力积累: 板块持续运动,应力不断增大,弹性变形加剧。
极限破裂: 当作用在岩石上的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力)超过岩石在该深度下的
强度极限(抗破裂能力)时,岩石无法再承受。
突然破裂与错动: 岩石(或断层)发生
突然的、脆性的破裂。被锁住的断层两侧的岩块猛烈地回跳到相对无应变的位置(就像弯曲的木棍突然折断,两端弹回),断层发生滑动(错动)。
能量释放: 积累的巨大弹性应变能瞬间以
热能(摩擦生热)和
地震波(向四周传播的振动)的形式释放出来。
地震波传到地表,就造成了我们感觉到的地面震动——地震。
关键点总结:
- 震源: 地下岩层最初发生破裂、错动并释放能量的地方。
- 震中: 震源正上方的地表投影点。
- 震级: 衡量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尺度(如里氏震级、矩震级Mw)。
- 烈度: 衡量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尺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总结
地球内部结构是基础: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脆性、软流圈的塑性、地幔的热对流,共同构成了板块运动的基础。
板块运动是驱动力: 地幔对流驱动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
板块边界是主战场: 板块在边界处的相互作用(分离、汇聚、剪切)在岩石圈中产生了巨大的应力(拉张、挤压、剪切)。
应力积累与突然释放: 应力在断层或脆弱带不断积累,当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发生突然的脆性破裂和错动(遵循弹性回跳理论)。
地震波产生: 破裂错动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到达地表引起震动——地震。
因此,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根本原因。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是理解地震分布规律(集中在板块边界)和发生机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