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驼铃,沿着丝路的印记,拨开千年风沙的帷幕,一同走进敦煌莫高窟,探寻那深藏于岩壁之中的信仰光芒与艺术瑰宝,感受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一、风沙中的绿洲明珠:敦煌的十字路口
敦煌,这座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并非偶然成为艺术圣殿。它坐落在祁连山雪水滋养的绿洲之上,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向东,是繁华的中原腹地;向西,是神秘的西域诸国乃至更远的印度、波斯、地中海世界。这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十字路口。商旅驼队带来了丝绸、瓷器、香料,也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与艺术种子。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莫高窟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信仰的千年凿刻:从乐僔到樊锦诗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一个僧人虔诚的愿景。据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僔行至敦煌鸣沙山,忽见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遂发愿在此开凿洞窟。这一凿,便持续了十个世纪(从十六国北凉至元朝)。
- 信仰的驱动: 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塑造佛像,其核心动力源于佛教信仰。它是僧侣禅修的场所,是信徒礼佛的空间,是供养人(出资开窟者,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祈求福报、表达虔诚的载体。每一笔色彩,每一刀凿痕,都寄托着对佛国净土的向往和对解脱轮回的渴望。
- 传承的脉络: 莫高窟的营建并非一成不变。它忠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演变、本土化的完整历程。
- 早期(十六国、北魏): 风格受西域(尤其是龟兹)影响显著,人物造型健硕,色彩浓烈(如青金石蓝),题材以本生故事(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佛传故事为主,强调苦修与牺牲精神。
- 发展期(西魏、北周): 中原汉风逐渐渗透,人物形象趋于清秀,出现“秀骨清像”风格,线条流畅,意境更趋空灵。中原的“褒衣博带”式服饰开始流行。
- 鼎盛期(隋、唐): 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莫高窟艺术达到巅峰。
- 隋代: 承前启后,风格多样,色彩华丽,经变画(将佛经内容以大型绘画形式表现,如《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
- 唐代(尤盛唐): 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人物造型丰满圆润,比例精准,姿态生动,充满生命力和世俗气息(如著名的“反弹琵琶”飞天)。经变画成为主流,场面宏大,构图严谨,描绘了理想中的佛国世界,也折射出盛唐的繁荣景象。净土宗信仰流行,西方净土变、弥勒经变等蔚为大观。
- 转型期(吐蕃、归义军、五代、宋): 唐代余韵犹存,但渐趋程式化。供养人画像地位显著提升,尺寸增大,服饰华丽,成为记录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西夏、元代则融入了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元素,风格独特。
- 现代的守护: 千年风沙、战乱劫掠、自然侵蚀曾让莫高窟伤痕累累。20世纪40年代,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敦煌守护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大漠,开始了科学保护与研究。其后,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莫高窟人接力守护,运用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环境监测、新材料修复)与时间赛跑,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惠及更多人。他们的守护,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对文化、对历史、对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坚定信仰。
三、艺术的永恒画廊:壁画的演变与塑像的神韵
莫高窟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中的美术馆”,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
壁画:一部流动的百科全书
- 题材演变: 从早期以佛本生、佛传故事为主,强调个体修行与牺牲;到隋唐时期经变画成为主体,描绘宏大的佛国场景与理想世界;再到后期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如藻井、边饰)地位提升。壁画内容不仅关乎宗教,也广泛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饰、乐器、舞蹈、农耕、狩猎、婚丧嫁娶、中外交流……堪称一部生动的中古社会百科全书。
- 风格演变: 线条从早期西域的粗犷有力,到中原风格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流畅飘逸;色彩从浓烈厚重的西域色调,到唐代的富丽堂皇、和谐典雅;构图从早期相对简单、分割的画面,到唐代宏大复杂、气势恢宏的经变画全景式构图。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在此交融、创新。
- 飞天: 莫高窟最灵动飘逸的艺术符号。从早期西域式笨拙的“U”形飞天,到隋代轻盈舒展,再到唐代达到极致——身姿曼妙,衣带飘舞,翱翔于佛国天宇,或散花,或奏乐,是自由、欢乐与祥瑞的象征。其演变过程本身就是艺术风格本土化、世俗化、美化的完美体现。
-
彩塑:泥与木的永恒对话
- 核心是佛像: 从高达数十米的弥勒大像(如96窟北大像、130窟南大像),到仅十余厘米的小型影塑,塑造了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形象。
- 技艺与神韵: 以木骨为架,敷以草泥,再精塑细刻,最后施以绚丽彩绘。不同时期的塑像风格与壁画同步演变:早期受印度、西域影响,体态雄健;唐代达到写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菩萨温婉慈祥,天王威武雄壮,充满人间气息和内在力量。塑像不仅是宗教偶像,更是高超的雕塑艺术杰作,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人体结构、神态刻画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四、穿越的意义:永恒的坐标与启示
当我们站在莫高窟前,凝视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鲜活的壁画与塑像,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文明的交融: 莫高窟是
古代世界多元文明(中华、印度、希腊、波斯等)交流互鉴、创新融合的璀璨结晶。它生动地证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仰的力量: 它展现了
人类精神追求的伟大与执着。无论是开窟者、画工、塑匠,还是历代守护者,那份对信仰、对美、对文化传承的虔诚与坚守,穿越千年风沙,依然震撼人心。
艺术的永恒: 它证明了
真正伟大的艺术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那些描绘佛国世界的线条色彩,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切的审美共鸣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守护的责任: 它提醒我们
文化遗产的脆弱与珍贵。莫高窟的保存现状是现代科技与自然侵蚀、时间流逝的持续角力。它的存在,是对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守护人类共同精神家园责任的无声召唤。
结语:
《敦煌》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通往千年艺术宝库和信仰长廊的大门。莫高窟的每一粒沙尘都承载着历史,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在无垠的沙漠中,在坚硬的岩壁上,人类凭借信仰与智慧,创造了何等辉煌灿烂、足以照耀千古的文明奇迹。穿越风沙,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壁画与塑像,更是人类精神不灭的火焰、文明交融的永恒印记,以及那份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共同信仰。这份传承,仍在继续,并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